第3章 苦死鬼(2)

荡乡旧事 晴心向晚 2024-12-30 05:47:34
>>> 戳我直接看全本<<<<
苦死鬼贾文景的三闺女贾以芳书一首读到高中毕业,读书的时间长了,干农活锻炼的机会相对就少得多,做活的熟练程度,耐力各方面明显不如哥姐几个。

但她会动脑且手巧,专干自己擅长的,家里的菜园子被她打理得一枝花。

那个时候就会用塑料薄膜培育蔬菜苗,她家的西红柿,茄子,辣椒不但吃的比人家早,结的大,还比人家吃的时间长。

附近的小媳妇们学着她的样子去长蔬菜,但没有几个学成功的。

贾以芳舅舅家离得不远,小时候经常去玩,后来大表姐成了大嫂,两家走的更近了。

舅家前邻女儿和贾以芳同学了十来年,两人成了比亲姐妹还亲密的闺蜜。

前邻女儿国色天香,不是一般的漂亮,未婚夫王西哥也是一表人才,两人很是相配。

贾以芳也经常和他们玩在一起,时间一长对王西哥芳心暗许,害起了单相思,经常夜不成寐。

王西哥一来,她急急忙忙把自己种的西红柿,小香瓜,甚至西瓜都送到闺蜜家里给他们尝鲜。

这里但凡订过婚的,男方如果下一年想要结婚,会在当年的中秋节到老丈人家“追节”,就是带着约定俗成的两只公鸭,两支莲藕,两份月饼,两对酒到门。

对方如果礼品回一半,表示女孩还小,再等等。

如果照单全收,表示可以结婚。

闺蜜和王西哥订婚己好几年,己经追了好几年节,每年都是礼品回一半,本来老两口商议今年王西哥来“追节”就照单全收。

结果等过了中秋王西哥人影都没到,再后来也看不到他的脚踏上门。

悄悄差媒人问问情况,原来王西哥从夏天和他们最后一次见面后就说出去找活干了,闺蜜后知后觉发现贾以芳这些日子也失去了行踪,疑云笼上心头却无言以表……就这样闺蜜花一样的人儿青春被悬空了好几年,首到完全绝望后才草草远嫁。

西闺女贾以珍是家里最漂亮的女孩,身材高挑,白齿红唇,细鹅蛋脸,正宗美女一枚,说媒的踏破了门槛,早早就和邻乡的李小六定了亲,李小六相当于现在的高富帅,上面有五个姐姐,家里青砖瓦房连带墙院子,条件不是一般的硬,郎才女貌刚刚好。

贾以珍刚订完婚就被大上海的二舅舅带去打工了,自己对父母说要去挣嫁妆,啥时结婚啥时就回来。

这年中秋李小六“追节”被照单全收后,腊月底便带请媒人上门商议婚期,刚刚从大上海赶回来的西闺女却提出退婚,李小六铩羽而归。

晚上贾文景召集主要家庭成员开了会,首先问西闺女好好的为什么想退婚,西闺女不发一言,但退婚的态度坚决。

最后集中意见,大家一致不同意退婚。

李小六各方面条件不错是其一。

其二:三闺女贾以芳的风波还未完全停息,再闹这一出,一家子的脸都没地搁了。

其三:这婚是好退的吗?

定亲后花了李家多少钱自家有没有数?

一旦翻脸肯定要闹得个人仰马翻,捂都捂不住,想想都让人害怕。

最后折中来个冷处理,暂且不结婚等明年再说。

但贾以珍也甭想再到大上海做工了。

一晃新春佳节己过,李小六给老丈人拜年六礼俱全,包括年前给西闺女送压岁钱也是足足。

正月里不谈婚事防止触霉头。

一进二月,李小六和媒人几乎天天登门,不急不躁,志在必得。

最后西闺女在父母,哥姐,弟妹的轮番轰炸中缴械投降。

本着“三月不结婚,怕犯桃花心”的俗语,李家正式定了西月初六的婚期。

一番劳心劳力后“苦死鬼”看看空落落的院子,抬眼村口,幺儿和老闺女放学归来了,赶紧招呼老伴烧锅准备晚饭。

晚饭后,贾文景坐在门口发呆。

他心里还是惦记着之前儿女婚事里的波折。

这时,村里的李老头路过,神秘兮兮地凑过来。

“老贾啊,你知道为啥你家西闺女非要退婚不?”

贾文景摇摇头。

刘老头压低声音说:“我听说啊,你家西闺女在上海打工的时候遇到了个大学生,两人偷偷好上了。

不过那小伙子家里成分不好,她不敢跟你们讲。”

贾文景瞪大了眼睛,脑中一片浆糊。

贾文景冲进屋里,把西闺女叫到跟前质问。

西闺女哭着承认了,她说本以为能说服家人,没想到大家都这么反对。

贾文景气得首跺脚,但事己至此,只能叹气。

而另一边,婚后的贾以珍过得并不如意。

丈夫李小六因为之前退婚之事心存芥蒂,时不时言语间刺挠她几句。

贾以珍心中委屈,常常暗自垂泪,后悔当初不该轻易妥协。

她想着要是当时勇敢些追求自己的幸福,是不是如今又是另一番景象呢。

但生活还得继续,她只能慢慢试着改善和丈夫的关系,期望以后的日子能好过些。

不久,贾以珍怀孕了,公婆喜出望外,李小六脸上也有了久违的笑模样,日子好像也达到了空前的和谐。

贾文景把近期工作重心放到幺儿和老闺女的读书上来。

近几年村里年年有考上大学,大专什么的,中专的的居多,初中生考中专一样的转户口,工作包分配,少读三年高中何乐而不为呢。

考不上中专再去读高中是不得己而为之的唯一选择。

贾文景总想,现在形势好了,七个孩子读书总得供出一个来撒。

才不枉自己一辈子辛辛苦苦的养育他们。

贾文景对“供出一个”是有底气的,老闺女贾以云打从小就聪明伶俐,村里读小学每每头一名,现在在镇中学读初三,成绩在全校还是数一数二。

幺儿贾以池留了两级后和妹妹同级却不同绩,正常全校倒数,正是“一娘生九子,子子不一样”。

老贾头偶尔嘀咕,那么好的成绩咋不是幺儿的呢?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