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心理学硕士和他的第一个“鬼”客户
空气中弥漫着老街特有的潮湿气味,还夹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霉味。
“只是环境中的霉菌孢子含量略高,可能引发轻微过敏反应,绝不是所谓的‘阴气重’。”
他自言自语道,更像是在说服自己。
这间位于老城区的铺面租金便宜得令人难以置信,中介闪烁其词地说前租客“因个人原因紧急转让”。
林风对此不以为然——肯定是经营不善导致的心理崩溃,这种案例他见得多了。
作为一个刚刚取得心理学硕士学位的优等生,他坚信任何现象都能用科学解释。
装修期间,工人们总是抱怨工具莫名其妙移动位置,深夜阁楼传来女人的啜泣声。
包工头老张第三次提出加钱时,林风推了推眼镜,认真地解释:“工具移动很可能是因为地面轻微倾斜产生的重力滑动效应。
至于夜间声响,老房子的水管系统常常因温度变化产生热胀冷缩,振动通过墙体传导,会形成类似人声的特定频率。
这在声学上称为‘结构传声’。”
工人们面面相觑,第二天全部请假不来。
林风只得自己撸起袖子,刷完了最后一面墙。
现在,看着窗明几净的咨询室,墙上挂着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画像,书架整齐排列着心理学经典著作,他感到一阵满足。
“这才是一个科学的、专业的环境,能够给予来访者安全感和信任感。”
他对自己说,忽略掉了后颈偶尔掠过的莫名寒意。
开业整整一周,预约表上一片空白。
林风坐在他那把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的办公椅上,对着弗洛伊德的画像叹了口气:“祖师爷,科学心理学的推广之路,看来任重道远啊。”
就在这时,门上的铜铃响了。
那不是林风选择的电子感应门铃,而是房东老太太坚持挂上的老式铜铃,声音沙哑得像是有痰卡在喉咙里。
进来的一位约莫五十岁的中年妇女,面色苍白,眼袋深重,双手紧紧攥着一个褪色的环保袋。
她眼神惶恐地扫视着房间,像是在寻找什么,又像是在害怕什么。
“您好,这里是心晴心理咨询工作室,我是咨询师林风。”
他起身,露出专业的微笑,指了指对面的沙发,“请坐,我们可以先初步聊聊。”
妇女没有坐下,反而向前凑近几步,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问:“医生…不,大师…您就是微信群里说的,那个…用心理学算命的林大师?”
林风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
大…师?
算…命?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试图理解这两个词如何能与自己寒窗苦读七年获得的硕士学位联系在一起。
是哪个业主群?
难道是“幸福花园邻里互助群”?
他强忍着纠正对方的冲动,维持着职业素养:“阿姨,我是心理咨询师,主要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心理困扰,不涉及算命那种…嗯…民俗文化活动。”
他特意强调了“科学”和“民俗”两个词。
“一样的一样的!”
妇女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激动地说,“心理学算命,听着就科学!
大师,我儿子小涛…他可能撞邪了!”
林风感觉自己的太阳穴跳了一下。
很好,第一个客户,疑似妄想型障碍伴幻觉症状。
他打开录音笔——他称之为“环境信息记录仪”——然后拿出笔记本:“您别急,慢慢说,具体是什么情况?
‘撞邪’这个词本身就可能带来负面心理暗示。”
妇女几乎要哭出来:“小涛说他床底下总有人叫他玩,一到晚上就哭闹不止,现在高烧不退,医院跑了好几趟,查不出毛病,人都瘦脱相了!
嘴里就念叨‘皮球…皮球…’”林风飞速记录:儿童,幻觉,社交渴望?
高烧(需先排除器质性病变),关键词‘皮球’(可能为象征物,代表未被满足的游戏需求或创伤事件)。
“这种情况持续多久了?
‘皮球’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林风用平稳的语调引导,这是标准的临床访谈技巧。
“有半年了…皮球,是他以前好朋友小豆子的,小豆子半年前…淹死了…”妇女的声音开始发抖。
林风笔尖一顿。
好友死亡,重大心理创伤,可能产生幸存者愧疚或替代性认同。
他合上本子,做出决定:“阿姨,我需要进行一次家访,对环境和小涛进行行为观察,才能做出更准确的评估。”
——他坚决不承认自己是想去看看是否真的“闹鬼”。
“太好了!
谢谢林大师!
现在能去吗?”
妇女连声道谢,几乎要跪下来。
“我叫林风,是心理咨询师。”
他无奈地纠正,但还是拿起外套和随身携带的“工作包”——里面装着录音笔、相机、手电筒和一些基本评估工具。
前往小涛家的路上,林风得知妇女姓王,是个单亲妈妈,在附近超市工作。
她口中的“微信群”果然是“幸福花园邻里互助群”,里面大多是和她年龄相仿的中年妇女。
王阿姨家住在一栋老式住宅楼的二层。
楼道昏暗,空气中弥漫着潮湿和陈旧家具混合的味道。
一进小涛的卧室,林风就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冷颤。
室温偏低,湿度偏高,光照不足,这种环境容易引发抑郁情绪。
他给自己做着心理建设。
小涛躺在床上,小脸烧得通红,嘴唇干裂,迷迷糊糊地嘟囔:“…玩…皮球…”林风保持冷静,开始他的“环境评估”:他拿出手机多角度拍照(“采集环境数据”),用录音笔记录环境音(“留存音频样本”),目光锐利地扫过房间每一个角落——分析玩具类型、光线角度、家具布局可能带来的心理影响。
他甚至俯身,朝床底下看了看——这纯粹是行为观察的一部分,绝对不是因为好奇!
床底下除了几团灰尘,空空如也。
“看吧,大师,什么都没有,可孩子就是……”王阿姨在一旁焦急地说。
林风站起身,推了推眼镜:“根据情况来看,小涛很可能是因为好友意外离世,产生了强烈的创伤后应激反应,伴随分离性幻觉。
‘皮球’是触发他创伤记忆的象征物。
我们需要进行系统的认知行为……嘻嘻…”一声清晰的、稚嫩的笑声突兀地响起,仿佛就在耳边。
林风的话戛然而止。
王阿姨脸色唰地一下变得惨白如纸。
录音笔的指示灯安静地闪烁着,忠实地工作着。
林风感觉后颈的汗毛一根根立了起来,一股冰冷的寒意毫无征兆地爬上脊背,房间里的温度好像瞬间降了好几度。
这不是错觉!
是穿堂风!
空气对流效应!
他内心疯狂呐喊。
躺在床上的小涛突然睁开眼,首勾勾地指着林风身后,发出凄厉的尖叫:“他来了!
他就在你后面!
拿着皮球!”
林风头皮瞬间炸开!
他猛地回头——身后空空如也。
但那股冰冷的恶意如有实质,紧紧包裹着他。
录音笔里,除了小涛的尖叫和他们的呼吸声,清晰地回放出一句诡异的、带着空灵回响的童声:“嘻嘻…来玩呀…”高明的口技?
腹语?
还是…危急关头,林风脑子一片空白,过去在大学图书馆角落翻到的那本蒙尘的、被他当笑话书看的《解梦析兆与镇煞浅谈》里的某一页内容,像救命稻草一样猛地蹦进他的脑海——水溺之殇,多恋旧物,执念邀伴,需断其凭依!
去他的科学!
先保命再说!
他几乎是吼出来的,声音因紧张而有些变调:“依据行为主义理论!
这是负面强化形成的条件反射!
必须移除条件***物!
——王阿姨!
小豆子的那个皮球!
是不是根本没扔?
还在这屋里某个地方?!”
王阿姨被他一吼,愣了一下,猛地想起来:“啊!
对了!
小涛偷偷捡回来了!
怕我发现,藏在衣柜最上面的旧被子里!”
她慌忙搬来椅子,从衣柜顶摸索半天,真的掏出一个湿漉漉、颜色黯淡的旧皮球!
那皮球一出现,房间里的寒意骤然加剧,录音笔里的杂音变得尖锐刺耳!
林风肾上腺素飙升,一把抢过皮球,触手冰凉滑腻,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
他强忍着扔掉的冲动,一个箭步冲到窗边,猛地推开窗户,用尽平生最大的力气将皮球扔了出去,同时大喊:“采用暴露疗法和消退程序!
彻底移除***源!
看!
没了!”
皮球消失在楼下小巷的黑暗中。
说也奇怪,就在皮球消失的瞬间,房间里那令人窒息的冰冷恶意如同潮水般退去,温度明显回升,录音笔里的杂音也消失不见,只剩下正常的环境音。
床上,小涛急促的呼吸渐渐平稳,脸上的潮红开始消退,嘟囔了一声“妈妈”,沉沉睡去。
王阿姨扑到床边,摸了摸儿子的额头,惊喜道:“退了!
烧退了!
大师!
您太神了!
心理学太厉害了!”
她转身抓住林风的手,把一个厚厚的红包塞进他手里,激动得语无伦次:“谢谢!
谢谢林大师!
您真是活神仙!”
林风拿着那枚还带着对方体温的红包,看着手机上突然弹出的十几条微信好友申请,全是王阿姨在“幸福花园业主群”里的***推荐:重磅推荐!
心晴工作室的林大师!
心理学算命,科学捉鬼,老灵了!
我儿子撞邪高烧,医院都没办法,林大师一看就知道是死了的小伙伴来找,用科学方法一顿操作,立马就好了!
收费合理,童叟无欺!
有需要的邻居赶紧去!
后面还附了他工作室的地址和一张***的他推眼镜的照片。
林风:“……”他的手指颤抖着,推了推己经滑到鼻尖的眼镜,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内心一片电闪雷鸣,狂风暴雨。
不是的!
阿姨您听我解释!
那是行为认知疗法!
是环境干预!
是***移除!
不是算命!
更不是捉鬼!
“心理学算命”到底是什么鬼才组合啊?!!
祖师爷,我对不起您!
科学的前途……好像歪了!
而在他看不见的角落,那只被他扔出窗外的、湿漉漉的旧皮球,静静地躺在垃圾桶边,轻微地、不易察觉地……滚动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