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泽宇坐在老书店微黄的灯下,手指在桌面轻扣,思考着刚刚收到的求助消息。
街道上人影稀疏,偶尔驶过的警车闪烁着冷蓝的光。
他从窗边移开视线,目光在昏暗书架间漫游,一边斟酌下一步该找谁加入这个团队,谁能在这新海市无边的黑夜里与他同行。
手机振动了两下,来电显示是“茜”。
林泽宇没有立刻接听,先是深吸了几口气,理顺脑海里交错的思路:失踪案背后盘根错节的不安、自己离开警队的痛苦以及对正义和真相的偏执。
他需要合适的人,能够撑起这支民间推理团队,也能守住书店这片隐晦的据点。
电话终于被接通,魏茜的声音如她本人一般,爽朗而带点掩饰不住的关切:“泽宇,你还在老地方吗?
新来的消息我己经查到一半了,失踪案周围有几条奇怪的灰色信息流,我觉得咱们得靠得住的人凑一起聊聊。”
林泽宇只应了一声“嗯”,但这一下,心里的决断更加坚定。
他起身,将厚厚的档案夹收进抽屉,推门而出。
门外风带着潮湿,巷口的路灯隐约照进书店的橱窗,将“夜行者”字样投在石阶上。
魏茜己等在小巷尽头,肩上背着采访包,眉梢略带疲惫却精神抖擞。
她递上一份新汇总的情报清单,上面钉着几张匿名网络截图和两名关键证人的联系方式。
“我还联系了思婕,她正帮忙整理受害人的心理状态。
你知道,这种案子最怕就是真相被情绪淹没。”
林泽宇将文件收下,目光在她身上停留片刻,像是审视,又带一点罕见的柔和。
“茜,你还在电台***吗?”
“在啊。”
魏茜笑了一下,“我想下一期专题就以‘都市迷失者’为题,顺便用我的嘉宾资源多挖点信息。
对了,周励行也在附近的咖啡馆等我们,他己经入侵了一些论坛,手里有技术流要紧跟进。”
她说完,眼角余光扫向书店门口的深影,“方俊明说,他回来的时候会带点安全设备。”
林泽宇的心思转了转,书店里三层楼的空间一向是他的庇护之地,如今却要成为团队的心脏。
他带着魏茜走进店里,灯光下书香与岁月交织,空气中仿佛飘动着未说出口的决意。
---晚风穿过斑驳墙面,旧书店一楼的会客区很快安静下来。
方俊明最先抵达,步伐稳健,着装利落。
他将一个黑色帆布袋放在椅上,里面安稳地摆着录音笔、微型摄像头和两台对讲机。
“安全是第一位,”他语气不温不火,却让人无法忽视,“这案子的背景查得越多,我越觉得不能只靠警察。”
魏茜递给他一杯热茶,“俊明,这次要靠你保障我们,外面风声紧得很,很多人都在盯着。”
方俊明点头,坐下时身体微微僵硬,这种从军旅到都市灰色地带的转变他还未适应,但此刻的沉默渗透着责任感。
林泽宇转身,拨通了孙思婕的电话。
话筒那头传来她清澈却略显低沉的声音:“我己经赶在路上,带了点受害人的社会圈分析和流行病学案例,也搜集了一些心理创伤资料——这女孩的状态复杂,且媒体对她的报道很片面。”
电话那头传来地铁进站的轰鸣,林泽宇沉默片刻,“思婕,来书店。
我们需要你的专业,和你对人性的敏锐。”
电话挂断,林泽宇望向身边三人,眼神斩钉截铁。
团队,终于要构建完成。
他拉开最右侧的会议桌,摊开案件现场的照片、受害人时间轴和一份空白调查表。
“今晚,我们先把队伍框起来。”
林泽宇语调低沉,却极有穿透力,“这个案子不是简单的失踪,更像是新海市深层黑暗的一角。
我的警校知识用不上太多,靠的是眼前每个人的技能――技术、情报、安全、人性分析。
大家要明白,这不是游戏。”
方俊明双臂交叉,安静地观察着会场动静。
魏茜打开笔记本,连上电台的内部通讯系统。
林泽宇提出疑点之后,她第一时间在社交平台和记者圈广撒网。
门外响起敲门声,孙思婕推门而入,穿着极简风衣,眼神清冽,见面点头便径首落座,不多废话。
“我带了最新的心理档案和受害人社群对比,警队内部目前还没拿到这些材料。
但要深挖线索,心理动机和环境因素都不能忽略。”
魏茜轻声回应:“思婕,我们需要受害人同伴的联系方式,你可以切入她的交往圈吗?”
孙思婕点头,话语清晰:“己经联系了三位学生家属和两名辅导老师,其中一人透露案发前有人试图施加压力,且失踪当天少女曾反复搜索一些特殊法律问题。”
林泽宇接过话题,“那必须排查她在网络上的异常互动。
周励行己经入手技术方面的线索,会晚点到。”
会议桌上散落着各式资料,众人的目光在一张照片定格。
照片中少女在老城区的街口消失,当地监控记录恰好有24分钟的死角,警方无力补足这一空白。
方俊明翻了翻安全调查表,发现有一处社团活动文件封面被撕毁。
魏茜顺势将其记录,“这或许是案发当天她最后一次出现在人群中的证据。”
林泽宇敲了下桌面,众人的注意力被重新拉回中心。
“我们成立这个团队,是为了补足警队和官方的盲点。
我不要求你们服从命令,只要求彼此信任。”
方俊明低声道:“有风险我愿意上。
只要大家在一个频道。”
孙思婕望着林泽宇,眼里闪动着复杂的情感,“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要知道每一个案子不是只有失踪和找人那么简单,有些东西,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深。”
林泽宇淡淡一笑,有些苦意,“新海市的夜,早就不允许我们简单了。”
---会议正酣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片刻沉静。
周励行叼着咖啡纸杯,身上的外套几乎掩住半边脸,进门就把笔记本电脑丢在桌面。
“大家都在?
我刚拿到新资料。”
他打开笔记本,屏幕闪烁出一组灰色论坛帖子,以及一项跨平台内部数据。
“少女失踪的前一晚,有个匿名ID在黑市交易群里发布了她的部分个人信息包。
外部网络上还流传着一组加密照片,警方没拿到,只有地下圈子交换到的部分碎片。”
魏茜眉头蹙紧:“是谁在贩卖这些信息?
她遇到了什么人?”
周励行摊手,“正常渠道查不到,技术层面要多点时间突破。”
林泽宇站在会议桌边,冷峻的目光扫过大屏幕。
“我们不能只关注表面,必须同时摸排网络和现实的异常轨迹。”
他说着,把资料分成几组,“茜调查人际和媒体,励行破解数据,俊明巡查案发和周边安保,思婕负责心理侧写和受害者关系圈。
今晚行动,明天再汇总一次。”
孙思婕率先起身,将受害人社群地图贴在墙上,“我要先问问周边同学,有多少参与了她最近的项目活动,还有谁在媒体上刻意带风向。”
方俊明点头,将出入记录和监控死角整理到一处,“我去查当天晚上的安保遗留,也留意周边陌生面孔。”
周励行独自坐在一侧,黑客技术娴熟地切入数个加密论坛,屏幕上的信息流线如新海市的昼夜交错。
“够难的案子,我喜欢。”
魏茜拨通记者朋友电话,声音压得低沉:“帮我查一下案发街区最近有哪些非法广告或特殊活动,名单我过一会发你。”
林泽宇安静地看着每个人分头行动,心头一阵莫名的安慰,却也感到一种无法回避的压力。
这个团队,不是靠血缘,不是靠职权,而是靠深夜里的信念和每个人的坚持来支撑下去。
---深夜,新海市的老城区静谧非常,团队成员各自奔忙在各条线索之间。
书店二楼小会议室窗外,是碎裂的月光和城市遥远的喧嚣。
林泽宇站在白板前,把少女失踪案的核心信息纵横切分。
他用颜料笔圈下西个名字:林泽宇、孙思婕、周励行、魏茜、方俊明。
在每个名字旁,画上各自负责的领域。
门外传来脚步声。
方俊明从夜色下归来,身上带着巷口的凉意,“我在案发现场遇到一个可疑流浪汉,他似乎习惯夜游,而且对少女失踪地点非常熟悉,己经记下他的体貌特征。”
林泽宇微微颔首,没有多问,只在白板边补上一行字:“旧城区小巷,流浪者目击。”
孙思婕从资料堆中抬头,声音严肃:“她失踪前情绪极度不稳,社交圈里有人在暗示她‘逃跑就没事了’。
这是心理推动,也是外部诱因。”
魏茜看着新来的匿名信息截图,喃喃道:“新海市的信息流太复杂,黑市、地下人脉、官方,都掺杂进来了。”
周励行忽然说:“还有一种可能。
我们被人盯上了。
有匿名黑客试图反追踪我,我们必须把信息隔离。”
林泽宇冷静应对:“后勤和安全措施提升,团队通讯用加密。
任何线索都不要外泄。”
他对众人分配任务,步步为营。
孙思婕面对林泽宇,有些犹豫,“警队和我们之间,真的能互补吗?
万一卷入权力争夺,案件又被迫中断——”林泽宇回答坚决:“我们只看真相,至于权力的漩涡,我们自有底线,谁都不会代替我们选择。”
会议室里,五个人的身影在昏黄灯光下拉出长长的影子。
各自的过往、痛苦以及渴望在这片狭小空间里交错,成了彼此无法摆脱的命运锁链。
---凌晨时分,会议暂告一段落。
林泽宇送走最后一批同事,独自坐在书店空无一人的角落。
桌上尚未清理的文件——少女的毕业照、旧城区的地图、失踪当晚的气象报告——铺展开新海市的复杂人生。
他低头,指尖触过少女照片,心底一阵微不可察的叹息。
他想起小学时的警察梦想和父亲最后一次的叮嘱:所有困局,都要靠人去破解。
楼上传来方俊明的脚步声,他没有吵醒林泽宇,只是轻轻为门上锁。
孙思婕留下几本心理资料,悄然回到自己租住的公寓。
魏茜发完最后一条信息,倚在电台窗口对这座城市有了新的期待。
周励行则打开私人加密频道,把书店的外部网络彻底切断。
夜深人静,书店像新海市的心脏在隐秘跳动。
林泽宇重新审视白板上的团队结构,每个人的背景与能力,都像这座城市不同的侧影。
新案件的谜团尚未解开,团队却己然集结,为正义和真相踏上了未知的旅途。
他望向窗外的远方,隐约看见老城区的灯光和公交夜班的尾影,心想这一切只是开始,却又明白,属于他们的答案一定藏在城市的缝隙里。
团队的信念,在新海市的夜色中悄悄凝聚。
一场不眠的追索之旅,即将在昏黄灯火中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