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密的树冠投下大片阴凉,但空气依然闷热潮湿,知了在声嘶力竭地鸣叫,更添烦躁。
林枫和其他几十名考生一起,或蹲或站,挤在墙根和树荫下,等待着叫号入场。
没有人说话,只有粗重的呼吸声和紧张的吞咽声。
汗水顺着额角、脖颈滑落,滴在干燥起灰的泥地上,瞬间洇开一个个深色的小点。
林枫刚穿越时的惶恐和不安己经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对这个时代的好奇和热血沸腾。
回想着后世的繁华盛世,再看看当下的糜烂和落后,一股不甘和心酸涌上心头,那颗心也变得狂热起来。
接受它,融入它,去感悟它!
林风尝试着融入这个火热的时代!
他闭上眼睛,背靠着粗糙的树干,努力整合着脑海中如同碎片般混乱的信息流。
属于"原身"的记忆,像一部信号不良的老旧电影,断断续续地闪现:江南水乡,白墙黛瓦,家道中落......父母死于一场不知名的、只为争夺地盘的军阀混战,家产被掠......变卖仅剩的几亩薄田,怀揣着微薄的盘缠和一颗炽热得发烫的救国梦,孤身一人,千里迢迢,辗转来到这革命的策源地——广州。
记忆简单,却滚烫。
充满了对这个千疮百孔、任人宰割的国家的痛惜,和对黄埔军校这座"革命熔炉"近乎神圣的向往。
"我......继承了你的身体,你的名字,还有你的执念吗?
"林枫在心中默问,一种奇异的责任感悄然滋生。
随即,属于来自未来的灵魂开始高速、冷静地运转。
优势?
他对未来二十年的历史大势了如指掌。
他知道这场革命的曲折走向,知道外敌入侵的准确时间,知道哪些是关键的战略节点,知道很多此时还被视为异端或绝密的军事思想和科技树方向。
这是上帝视角。
劣势?
他手无寸铁,身无长物,对这个时代的一切规则、人情世故都无比陌生。
更致命的,是绝不能暴露这种"未卜先知",否则最好的下场是被当成疯子,更可能被某些势力当作异端或间谍,悄无声息地消失。
策略迅速清晰起来:藏拙于巧,引而不发。
提出正确的问题,引发上位者的思考,而不是贸然给出超越时代的、惊世骇俗的答案。
要在符合这个时代认知框架的前提下,展现自己的价值。
林峰脑海里快速的思索着,……未来几十年里整个国家和民族都在为独立和自由而奋斗,浴血奋战便是时代的主旋律。
而一代代中华儿女走向战场,也只为了让子孙后代活的有尊严和希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而这一代人的担当便是浴血奋战,哪怕一去不回,哪怕粉身碎骨!
想明白这一切,林枫加入黄埔的心更加的迫切。
"乙组!
进场!
"考官嘶哑的声音打断了他纷乱的思绪。
考场设在一個简陋的库房里,几张长长的条桌,配着高低不一的板凳。
空气闷热得如同蒸笼,弥漫着劣质墨汁、木头和汗水的混合气味。
试卷发下。
国文,算术,历史,地理。
林枫稳住心神,提起那支沉重的毛笔,蘸饱了墨汁。
笔杆的触感陌生而别扭。
前世的理工科逻辑思维基础和"原身"残留的扎实旧学底子在此刻奇妙地融合。
题目不算太难,他下笔力求稳健,字迹虽不漂亮,但还算工整。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首到最后一道大题,论述题。
题目只有一行字,却重若千钧:"论当今中国积弱之根源与强军之道。
"周围的考生们,大多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开始奋笔疾书。
"三民主义"、"唤醒民众"、"精神战胜物质"、"总理遗训"等词句频繁地出现在草稿纸上和最终的答卷上。
林枫的笔尖顿住了,悬在纸面上方。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变得锐利而专注。
不能空谈主义。
要务实,要切入要害,但要控制在能被这个时代最开明的那部分人所理解的范畴之内。
他再次落笔,墨迹在粗糙的纸张上洇开:"......学生冒昧,以为国之强弱,根植于工业之根基与后勤之血脉。
无自主之国防工业,则枪炮子弹皆需仰赖外邦,百万忠勇之师亦是赤手空拳;无高效周密之后勤保障体系,则粮秣弹药难以为继,钢铁意志亦难敌饥寒交迫,徒增牺牲......"他没有提及任何具体的超时代武器,而是反复强调"工业体系"、"国家基础"、"标准化流程"。
他继续写道:"故学生浅见,强军非一日之功,乃百年树人之系统工程。
其始也,或在于一座高炉之建立,一条铁路之贯通,一套严密周详之补给流程之制定。
将士勇气,乃锋刃之所依;而后勤工业,乃持刃之臂膀。
无强健臂膀,则锋刃再利,亦难伤敌分毫,反易折损......"笔走龙蛇,虽无书法美感,却逻辑清晰,一气呵成。
交卷时,他感到一道审视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
抬头,正是那位在考场内巡考的教官,大约西十岁年纪,面容严肃冷峻,嘴唇紧抿,眼神锐利如鹰隼,仿佛能穿透皮囊首视本质。
他就在林枫身边停顿了片刻,目光在他的答卷上那与众不同的论述部分迅速扫过。
教官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眼神却微微波动了一下,随即极轻微、几乎难以察觉地点了下头,便迈着标准的军人步伐,走向下一位考生。
林枫心中稍定,轻轻放下毛笔。
他知道,第一关,他成功地留下了印记。
一个独特、或许会引起争议和警惕,但绝对无法被轻易忽视的印记。
走出闷热的考场,外面的阳光显得格外刺眼。
林枫眯起眼,用手遮挡在额前,看向军校深处那些森严的建筑。
他知道,笔试只是敲门砖。
真正的考验,那决定命运的面试,还在后面。
那位严肃的教官回到临时的考官休息处,对身旁负责记录的年轻助手低声吩咐了一句,声音平淡却不容置疑:"那个叫林枫的考生,观点很......特别。
留意一下,重点观察其面试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