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家族发字辈

张氏家族发字辈

作者: 儒和尚

其它小说连载

《张氏家族发字辈》中的人物五妹阿木拥有超高的人收获不少粉作为一部其它小“儒和尚”创作的内容还是有趣不做以下是《张氏家族发字辈》内容概括:寒风卷着沙抽打在五个单薄的身躯他们挤在一处破败的土地庙最大的少阿将最小的五妹紧紧裹在自己唯一还算厚实的怀五妹不是亲生是流亡路阿木从一对眼冒绿光、架起锅的流民夫妇手里硬抢下来那时五妹才三瘦得像只连哭的力气都没除了五还有二沉默但手总能把大家破得不成样子的衣物缝补得尽量齐整;老三石机眼神里总闪着琢磨事情的光;老四铁和五妹年岁相性...

2025-11-07 23:54:08

寒风卷着沙砾,抽打在五个单薄的身躯上。他们挤在一处破败的土地庙里,最大的少年,

阿木,将最小的五妹紧紧裹在自己唯一还算厚实的怀里。五妹不是亲生的,是流亡路上,

阿木从一对眼冒绿光、架起锅的流民夫妇手里硬抢下来的。那时五妹才三岁,瘦得像只猫,

连哭的力气都没了。除了五妹,还有二丫,沉默但手巧,

总能把大家破得不成样子的衣物缝补得尽量齐整;老三石头,机灵,

眼神里总闪着琢磨事情的光;老四铁蛋,和五妹年岁相仿,性子憨直,有一把子力气。

那对欲食亲女的流民夫妇,眼睛是浑浊的死灰色,看到阿木他们几个半大孩子冲过来抢夺,

先是恶狠狠地咒骂,随即又被更深沉的麻木吞噬,竟没有过多纠缠。

阿木抱着轻飘飘、浑身冰凉的五妹,感觉自己的心脏也在那一刻被冻僵了一块。

他把自己本就少得可怜的食物糊糊,多分了一口给这个捡来的妹妹。流亡的路没有尽头。

饿殍遍野,易子而食不再是书里的传闻。他们五个,像狂风中的几株枯草,紧紧缠绕在一起,

才没有被彻底吹散。偷过地主家田埂上的番薯,抢过野狗嘴里的骨头,

也曾在好心人施舍的半碗薄粥前,磕头磕到额头出血。最黑暗的那段日子,

是被溃散的乱兵抓了去,充作后勤杂役。军营里充斥着血腥和暴戾。

他们每天在呛人的烟火里,给那些杀红了眼的兵卒烧火、做饭、搬运物资。

看着昨日还一起扒灶膛的少年,今日就被督战队以“怠工”为由一刀砍了。恐惧像毒蛇,

缠绕着每个人的脖颈。是阿木,在一个雷声轰鸣的雨夜,趁着守兵松懈,

用积攒了许久的干粮贿赂了一个同样想跑的老伙夫,得到了一个防御薄弱点的模糊信息。

他带着弟妹,顶着瓢泼大雨,手脚并用地爬过泥泞的壕沟,钻进冰冷的河水,不知跑了多久,

直到身后的喊杀声和火光彻底消失在雨幕中。以为逃离了战场就能喘口气,

却被冰冷的城墙挡在外面。“路引!文书!”守城兵丁的呵斥像鞭子一样抽来。没有身份,

他们便是浮萍,是草芥,是新任县官老爷眼中影响“治下清明”的污点,被驱赶,被欺辱,

无处容身。“往东,去海边!”阿木抹掉脸上的雨水和汗水,声音嘶哑却坚定。

他必须给弟妹们一个希望,一个或许能扎根的地方。一路跋涉,到了这处偏远的渔村。

好心的陈大叔指给他们村尾那间废弃的破屋。屋顶漏光,墙壁透风,

但总算有了个能被称为“家”的角落。活下去,成了唯一的目标。阿木带着二丫和五妹,

垦荒。那地是盐碱地,硬得像铁板,一镐头下去只能留下个白印。陈大叔看不过眼,

偶尔来指点几句,告诉他们如何引水洗碱,如何用海草、鸟粪肥田。

阿木的手掌磨破了一层又一层皮,结了厚厚的茧。二丫不说话,只是埋头干活,

细心地将捡来的贝壳磨成粉,听说能改善土质。五妹人小,就跟在后面,

笨拙地拔着那些顽强的杂草。光靠地里那点稀稀拉拉的苗子,远远不够。

石头和铁蛋担起了另一副担子。石头心思活络,铁蛋肯出力。五妹某天看着发霉的豆干,

喃喃说着“臭臭的,香”,这给了石头灵感。他求教村里偶尔做酱豆的老人,

回来就和铁蛋鼓捣起来。豆子泡发、蒸煮、发酵……失败了一次又一次,

那味道熏得邻居都捏着鼻子绕道走,骂他们是“小叫花子弄邪物”。石头不气馁,

铁蛋也不抱怨。终于,在那股奇异的臭味中,

诞生了一种黝黑方整、口感醇厚、佐饭极佳的东西。石头给它起了个名——“黑玉方”。

两人挑着担子去县城叫卖。起初无人问津,后来有个走街串巷的货郎尝了,觉得新奇下饭,

买了一些。渐渐地,“黑玉方”的名声传开了,竟成了他们一条稳定的活路。日子,

就在海风的咸涩与“黑玉方”的特殊气味中,一点点被焐热了。破屋修好了,

晚上能听见海浪声了。碗里有了扎实的粮食,偶尔还能用卖“黑玉方”换来的钱,

割一小条咸鱼改善伙食。五妹脸上有了红润,会追着铁蛋叫“四哥”了。

二丫用碎布头给每人做了双更厚实的鞋子。阿木看着这一切,夜里终于能睡得踏实一些。

直到那个京城商队的出现。头领尝了“黑玉方”,惊为天人,直接找到石头,

说这东西在京城是独一份,许诺带他去见大世面,赚大钱。那晚,油灯下的沉默格外漫长。

石头眼中燃烧着渴望,那是超越温饱的、对广阔天地的向往。铁蛋有些犹豫,看看石头,

又看看阿木。二丫低头缝补着阿木磨破的肩头衣物,针脚细密。五妹紧紧挨着阿木,

小手抓着他的胳膊。阿木看着三弟,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在流民潮中,

眼神机警地寻找一切活下去机会的少年。他不能把弟弟们永远拴在这片海滩上。“去吧。

”阿木最终开口,声音沉稳,“家里有我,有二丫、铁蛋和五妹。出去闯闯,是好事。记得,

这里永远是你的家。”石头红了眼眶,重重地点头。商队离开那天,石头一步三回头。

阿木带着弟妹站在村口的海崖上,看着他身影消失在道路尽头。海风依旧咸涩,

吹动着他们洗得发白的衣衫。阿木转过身,看着身边剩下的弟妹,

看着远处他们亲手开垦出的那片已见绿色的田地,轻声道:“走吧,回家。潮水快上来了,

该去收今天晾的鱼干了。”日子还要继续,就像这永不停歇的海浪。但这一次,他们的根,

已经在这片曾经陌生的土地上,悄悄地扎下了。石头走后,海崖边的破屋似乎空荡了些。

铁蛋接过了制作“黑玉方”的大部分活计,他力气大,磨豆、搬坛子不在话下,

但调配发酵的微妙火候,总差了那么点意思。起初几天,做出来的“黑玉方”味道时好时坏,

去县城里卖,老主顾们难免嘀咕。铁蛋闷着头,不辩解,只是晚上点着珍贵的油灯,

对着石头留下的、画着歪歪扭扭符号的方子一遍遍琢磨。阿木看在眼里,没多说,

只是在铁蛋又一次对着发霉不当的豆子皱眉头时,挽起袖子和他一起清理。“不急,

石头也是试了无数次才成的。坏了就重来,豆子不够,我明天再去陈大叔家借点。

”二丫则默默地承担了更多的家务和地里的活。她手巧,心思也细,

发现用不同季节的海草沤肥,对盐碱地的效果不同,便一点点试验。

她甚至还用捡来的贝壳和渔网破损后丢弃的浮子,串成了帘子,挂在门口,风吹过叮咚作响,

五妹很喜欢。她还开始教五妹认字,用树枝在沙地上划拉,

从“木”、“石”、“海”这些最简单的字开始。五妹学得认真,

那双曾经只有恐惧的大眼睛,渐渐染上了求知的光彩。五妹成了铁蛋的小帮手,

别看她年纪小,鼻子却灵,能分辨出豆子发酵到哪个阶段气味最“正”。

她还会在铁蛋沮丧时,把自己省下来的半块粗粮饼子塞到他手里,奶声奶气地说:“四哥吃,

吃了有力气,做的臭豆腐最香了!”铁蛋那点郁闷,往往就被这稚嫩的话语驱散了。

日子仿佛又回到了以往的节奏,却又有些不同。少了石头的机灵和主意,生活显得更沉,

更依赖于汗水与坚持。但他们没有谁抱怨,每个人都像是在用自己的方式,

努力让这个家更稳固,仿佛这样,远行的石头就能更安心。一个月后,

陈大叔带着一个陌生的年轻人来到他们家。年轻人是陈大叔在县衙当差的远房侄子,叫陈渔,

识文断字,为人活络。他尝了铁蛋最新一批稳定下来的“黑玉方”,赞不绝口,

又看了看他们开垦出的那一小片长势尚可的田地,眼中露出惊讶。“阿木哥,

你们这‘黑玉方’是个好东西,只在县城零卖,可惜了。”陈渔说道,

“我认识几个往来沿海跑货的商人,或许可以帮你们牵个线,批量卖出去,价格能高不少。

”阿木有些迟疑,他习惯了谨慎,尤其是面对官面上的人。“多谢陈兄弟好意,

只是我们小门小户,怕应付不来。”陈渔笑了:“木哥放心,不是多大的买卖。先试试,

由我出面去谈,你们只管按量做,银钱方面,我帮你们盯着,断不会让你们吃亏。

我看你们不易,能帮一点是一点。”看着陈渔诚恳的眼神,又看看旁边陈大叔鼓励的目光,

阿木最终点了点头。这或许是一个机会,能让家里的日子更宽裕些,

也能让石头在外面少操点心。与商队的合作初步谈成了,虽然量不大,

但价格确实比零卖高了一成。稳定的收入让阿木松了口气,他拿出部分积蓄,托陈渔帮忙,

开始正经办理落户和垦荒的地契文书。他要给这个家,一个名正言顺的根基。与此同时,

石头的第一封信,由一支路过前往京城的商队捎了回来。信是托人写的,但语气是石头的。

信里说京城很大,人很多,一开始他差点迷路。那商队头领待他还算不错,

安排他在一处货栈帮忙,也引荐了些饭庄的人尝“黑玉方”,反响很好,

已经有一家小酒楼愿意长期订货。信的最后,石头写道:“大哥,二姐,四弟,五妹,

我在外一切安好,勿念。京城的糖人很甜,等我赚了钱,给五妹带最大的。”五妹捧着信,

虽然不认全上面的字,但听阿木一字一句念完,眼睛亮晶晶的。她跑到海边,

对着茫茫大海喊:“三哥——我们也好——等你回来——”海风将她的声音带出去很远,

很远。阿木站在屋后,看着那片在他们精心照料下,已然焕发生机的田地,绿意盎然。

又望向远方,那是石头所在的方向。咸涩的海风拂过他的面庞,带着熟悉的气息,

也仿佛捎来了远方的消息。与商队合作的稳定收入,像一层薄薄的糖衣,

很快被残酷的现实碾碎。那场台风来得毫无征兆。前一天还是晴空万里,次日午后,

天色骤变,墨色的云层低低压下来,狂风卷着咸腥的海水,像发怒的巨兽扑向海岸。

陈大叔提前嘶吼着让所有靠海的人家撤离,阿木带着弟妹刚跑到村后的高地,

回头便看见他们那间辛苦修葺的屋子,在滔天巨浪中像纸片一样被撕碎、卷走。

坊、好不容易积攒的一点家当、二丫串的贝壳帘子、五妹学字的沙地……一切都被大海吞噬,

只剩下一片狼藉的淤泥和破碎的木片。台风过后,瘟疫紧随而至。

不是那种立刻要人命的恶疾,而是持续的低烧、呕吐、腹泻,

一点点消耗着本就在饥饿和惊吓中变得脆弱的生命。村里死了不少人,

包括一直帮助他们、像定海神针一样的陈大叔。他在帮助更靠近海边的一户人家转移时,

被倒塌的梁柱砸中,没能熬过那个雨夜。陈大叔的离世,不仅带走了温暖,也带走了庇护。

之前觊觎他们“黑玉方”生意的小混混,以及一些眼红的村民,

开始明目张胆地欺压他们这些无根无萍的外来户。

他们占去了阿木和二丫辛苦开垦出的、侥幸未被完全摧毁的那片田地,理由是“无主荒地,

谁占是谁的”。阿木握紧了拳头,骨节发白,但他看着身边发着低烧、脸色苍白的二丫,

还有紧紧抓着他衣角、眼中满是恐惧的五妹,那拳头终究没有挥出去。势单力薄,

他们连争辩的资格都没有。唯一的希望,似乎只剩下等待石头的消息和接济。然而,

祸不单行。几个月后,一个从北方逃难来的流民带来了噩耗——石头跟随的那支商队,

在临近京城的官道上遇到了大规模的马匪,货物被劫掠一空,人员死伤惨重,

幸存者四散奔逃,生死不明。这个消息像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铁蛋。这个憨直的少年,

在接连失去家园、田地和如同亲兄长的石头的消息后,一直压抑的绝望和愤怒爆发了。

他红着眼睛,抄起一根削尖的竹竿,就要去找那些占了他们田地的混混拼命。“铁蛋!

”阿木反应极快,在他抓起木棍的瞬间扑了上去,从后面死死抱住了他的腰,“你冷静点!

”“冷静?怎么冷静!三哥可能死了!被那些天杀的马匪杀了!我们的地没了!家没了!

现在连三哥都没了!我们像狗一样在这里捡垃圾!还要忍到什么时候!”铁蛋疯狂地挣扎,

他的力气本就比阿木大,此刻在暴怒之下,阿木几乎抱不住他。二丫吓得脸色惨白,

冲过来想帮忙,却被铁蛋胡乱挥舞的手臂推开,踉跄着跌坐在地。五妹吓得哇哇大哭。

“拼了!大不了就是个死!”铁蛋嘶吼着,试图挣脱阿木的束缚。“死?

”阿木的声音也在发抖,却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冷静,“你死了,然后呢?

让二丫和五妹看着你的尸体?还是让我跟着你一起去死,留下她们两个怎么办?被欺负?

被卖掉?或者饿死冻死在这荒滩上?!”阿木的话像冰锥,刺穿了铁蛋狂怒的外壳。

铁蛋挣扎的力道骤然一松,他喘着粗气,身体却开始微微颤抖。

“石头……三哥他……”铁蛋的声音带上了哭腔,“他可能真的……”“活要见人,

死要见尸!”阿木死死抱着他,声音斩钉截铁,“只要没亲眼看到,我就不信石头没了!

他那么机灵,一定能活下来!而我们,也要活下来!活着等他回来!

活着看到那些欺负我们的人遭报应!但不是像你这样去送死!”铁蛋不再挣扎,

他像一截被抽去力气的木头,直挺挺地站在那里,然后,慢慢地、慢慢地弯下腰,

发出压抑的、如同受伤野兽般的呜咽。那哭声里,充满了无力、绝望和巨大的悲伤。

阿木没有松开他,任由他的眼泪和鼻涕蹭在自己破旧的衣襟上。他知道,铁蛋需要这场痛哭。

他自己何尝不想痛哭一场?但他不能。他是大哥,是顶梁柱,他倒了,这个家就真的散了。

那天之后,铁蛋变得更加沉默。不再轻易表露情绪,只是更拼命地去找吃的,

默默地承担最重最累的活。但他的眼神里,失去了以往那点憨直的亮光,变得沉郁,

像蒙上了一层海上的浓雾。他们在这个曾经给予他们短暂希望的渔村,彻底待不下去了。

无处不在的排斥、欺辱,以及失去一切的痛苦,像毒蛇一样啃噬着他们。继续留下,

要么饿死病死,要么像铁蛋差点做的那样,在冲突中毁灭。在一个灰蒙蒙的清晨,

海天相接处一片混沌。

阿木用破布包起他们仅剩的、少得可怜的家当——几个勉强能用的粗陶碗,一把生锈的小刀,

几块火石,还有二丫坚持要带着的、那本被海水泡过又晾干、字迹模糊的《千字文》残页。

他最后看了一眼那片曾经属于他们、如今立着别人木桩的田地,看了一眼陈大叔长眠的山坡,

然后转过身,对弟妹们说:“我们走。”二丫默默点头,牵起五妹的手。

铁蛋背起那个小小的包袱,目光低垂,看不出情绪。他们再次踏上了流亡之路,

沿着陌生的海岸线,向着未知的前方。背后的渔村渐渐缩小,最终消失在视野里。

前方是漫长的、布满碎石的海滩,以及一眼望不到头的、灰蓝色的、冷漠的大海。

咸涩的海风迎面吹来,卷起沙砾,打在脸上生疼。阿木挺直了瘦削的脊背,一步一步,

走得很稳。五妹走累了,他就把她背起来。二丫身体虚弱,他就放慢脚步,

时不时停下来让她歇息。铁蛋沉默地跟在最后,像一道沉默的影子。离开渔村后的日子,

像是把过去几年尝过的苦楚又掰开揉碎,掺着海沙,重新塞回他们的喉咙里。

海岸线曲折无尽,风景从最初的礁石滩,渐渐变成大片灰白色的盐碱荒滩,

或是长满耐盐碱荆棘的泥沼。村落变得稀少,往往走上大半天才能看到几缕炊烟。

即便遇到村落,他们也多半被驱赶。几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孩子,

在村民眼中与瘟疫、麻烦无异。几声凶恶的犬吠,几块投来的土坷垃,

就能让他们仓皇逃离村口。食物是最大的难题。退潮时赶海,是他们相对稳定的来源。

阿木和铁蛋光着脚,在冰冷刺骨的海水和锋利的礁石间搜寻。

小螃蟹、搁浅的水母、附着在石头上的牡蛎、偶尔能捡到被海浪打晕的小鱼。运气好时,

铁蛋能用削尖的木棍扎到一两条在浅水游弋的傻鱼。但这些东西不经饿,腥气重,

吃多了肠胃不适,二丫和五妹常常呕吐腹泻。野菜和野果更是稀缺。

海岸边的植物大多苦涩坚韧,难以下咽。有一次,五妹误食了一种颜色鲜艳的浆果,

没多久就脸色发青,腹痛如绞,呕吐不止。阿木急得眼睛通红,

拼命给她灌下能找到的最浑浊的溪水,试图让她吐出来。铁蛋发疯似的跑出很远,

才在一个土坡背阴处找到几株老人说能解毒的、味道极苦的草药,嚼碎了混着水给五妹喂下。

折腾了大半夜,五妹才缓过来,虚脱地睡去,小脸上还挂着泪痕。阿木抱着她,一夜未合眼,

生怕一闭眼,这个从人嘴边抢下来的妹妹就没了。夜晚比白天更难熬。海边风大,露水重。

他们找不到破庙或山墙时,就只能蜷缩在沙丘的背风面,或是几块大岩石的缝隙里。

阿木和二丫把五妹夹在中间,铁蛋睡在最外面挡风。一条破毡子根本遮不住四个人,

常常是半夜被冻醒,手脚冰凉麻木。听着海浪不知疲倦的拍岸声,看着天幕上冰冷的星子,

对未来的茫然如同这无边的黑夜,沉甸甸地压在每个心头。铁蛋越来越像一块沉默的石头。

他几乎不主动说话,只是机械地跟着阿木,阿木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寻找食物时他最拼命,

能找到的东西却往往最少——他的耐心似乎在得知石头噩耗的那天就耗尽了。

他的眼神常常空茫的盯着篝火跳跃的火苗,一盯就是很久。阿木有时叫他几声,

他才恍然回神,眼神里掠过一丝来不及掩饰的痛楚和暴戾。二丫的病根落下了。

最新章节

相关推荐
  • 我真的陪他淋过大雨整本 延伸 最终终章免费阅读
  • 四合院从五八年开始小说阅读
  • 未婚夫装0骗我感情 小说
  • 九零,妻子假死后我再婚小姨子
  • 镇天命
  • 十年无性姻缘我怀了孩子
  • 街溜子
  • 烟火照夜白安馨
  • 月隐云间爱成憾
  • 爱在迟暮时姜紫涵林心晴篇
  • 爱如烟花,转瞬即逝
  • 同学偷了自己的东西不承认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