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蚌之珠

河蚌之珠

作者: 太阗山的宋文帝刘义隆

其它小说连载

其它小说《河蚌之珠讲述主角阿水珠娘的甜蜜故作者“太阗山的宋文帝刘义隆”倾心编著主要讲述的是:震雷山翠水光千载浉河映画雀舌含烟春焙蚌精衔露夜珠雷劈石畔泉声茶圣碑前竹影最是芦滩明月渔歌载梦绕汀话说元朝末年的豫浉河像一条被青山浸透的碧玉绕着震雷山蜿蜒三百河湾处的芦苇荡深不见风过绿浪推着白絮漫向天恍惚能听见秦汉时漕运船工的号子;岸边的老槐树嵌着块残字迹被岁月啃得斑却仍能认出“唐·茶仙陆羽品水处”——当年陆羽遍历天说浉河“水甘...

2025-10-23 16:21:48

震雷山翠水光柔,千载浉河映画楼。雀舌含烟春焙早,蚌精衔露夜珠浮。雷劈石畔泉声古,

茶圣碑前竹影幽。最是芦滩明月夜,渔歌载梦绕汀洲。话说元朝末年的豫南,

浉河像一条被青山浸透的碧玉带,绕着震雷山蜿蜒三百里。河湾处的芦苇荡深不见底,

风过时,绿浪推着白絮漫向天际,恍惚能听见秦汉时漕运船工的号子;岸边的老槐树下,

嵌着块残碑,字迹被岁月啃得斑驳,

却仍能认出“唐·茶仙陆羽品水处”——当年陆羽遍历天下,说浉河“水甘而洌,可注茶”,

这话便跟着河水,流了千年。而震雷山的石缝间,早已生出丛丛茶树,春时抽芽,

绿得能滴出水,正是后来名动天下的信阳毛尖的先祖。杨阿水的渔船就泊在这片水域。

船是他爹传下来的,桐油刷了三遍,在太阳下泛着琥珀色的光,船尾刻着“顺流”二字,

是祈愿,也是日子的注脚。至正十三年秋汛来得凶,浊浪卷着断木、死畜奔涌,

阿水却不肯歇,他得打够鱼,换些糙米,给病重的老娘熬粥。豫南人家的秋日常有“秋燥”,

老娘总咳嗽,阿水听镇上的郎中说,用震雷山的野茶煮梨水,能润喉,只是茶价金贵,

他舍不得买。那日傍晚,他收最后一网时,网底沉得像坠了铅。以为是条大鱼,

骂着粗话拽上来,却见是只磨盘大的河蚌。青黑色的壳上覆着层滑腻的青苔,

壳沿裂着道寸长的缝,渗出莹白的光,像碎了的月亮,

缝里还卡着枚锈迹斑斑的铁箭镞——箭杆早已朽烂,箭头却锋利,看样式,

是百年前元军南征时的物件。“晦气!”阿水抬脚想踢,指尖却先一步触到壳。

那缝突然剧烈翕动,像人在喘,接着,一张脸从缝里露出来:湿发贴在颊边,

肤色白得像河底的玉石,眉眼间凝着水汽,嘴唇青紫,

气若游丝:“救……我……”阿水浑身一麻。他打了三十年鱼,见过水蛇成精的传闻,

却没想过真能撞见这等事。浪头拍着船帮,他咬咬牙,解下腰间的渔刀割渔网。蚌壳太滑,

刀刃偏了,划在他手背上,血珠滚出来,滴在壳上的刹那,那莹白的光猛地亮了,

像烧起来的磷火。“别怕,我带你走。”他把蚌拖进船舱,用蓑衣裹紧,拼命往河湾划。

船过黑龙潭寺时,寺里的铜钟突然无风自鸣,“咚——咚——”,钟声撞在浪头上,

竟劈开一条平稳的水路,连最急的漩涡都绕着船走。阿水回头看,见蚌壳的缝隙里,

滚出颗豌豆大的珍珠,在舱底闪着光,像只安静的眼睛。带回家的第三夜,

茅屋檐下的蚌壳突然裂开。阿水正给老娘喂药,听见“咔啦”一声轻响,

扭头见月光里站着个白衣女子。她赤足踩在青石板上,脚边的水珠都凝成了珍珠,

落地时“叮叮当当”,像碎了的星子。“我叫珠娘,”她声音轻得像雾,

指尖抚过肩上的箭伤,那里留着淡青色的痕,“是浉河千年蚌精。”她坐下说往事,

说百年前元军屠村,百姓躲在河底淤泥里,是她张开蚌壳,用体内的锁波珠罩住他们,

才没被发现;说那箭镞是溃兵射的,龙王嫌她“私通凡人,坏了水族规矩”,便派夜叉追杀,

她逃了百年,终在这场秋汛里力竭。阿水的老娘躺在里屋,听见了,却没怕,

只隔着门喊:“姑娘,留下吧,阿水是个实诚人。俺家虽穷,有口粥喝,就有你的份。

”珠娘便留下了。她住西间,夜里会吐出珍珠,

让阿水拿去镇上的“聚茗轩”换茶——那是家百年茶铺,老板识货,见了珠娘的珍珠,

总多给些上好的毛尖。白日里,她坐在竹篱边织网,指尖过处,

网线会缠着细如发丝的珍珠线,网眼入水,连最滑的银鱼都跑不掉。阿水教她纺麻线,

她学得慢,线总缠在指尖,阿水便握住她的手教,触到她冰凉的皮肤,心里像揣了只兔子。

豫南女子冬日爱绣“茶梅图”,珠娘学不会针线,却能用珍珠串出茶枝的模样,

挂在茅屋檐下,风一吹,叮当作响,像在说茶语。豫南的春日来得早,

震雷山的杜鹃开得泼泼洒洒,红的、粉的顺着山势淌下来,映得浉河都成了胭脂色。这时节,

茶农要上震雷山采“明前茶”,天不亮就带着竹篓、茶刀出门,腰上系着粗布巾,

渴了就喝山泉水,饿了就啃块麦饼——这是老辈传下的规矩,说采明前茶要“净心净口”,

才能留住茶的清气。珠娘便拉着阿水同去,“陆羽在《茶经》里写,‘上者生烂石’,

”她指尖捏着枚雀舌般的嫩芽,沾着露水,“你看这石缝里的茶,吸了山精,泡在浉水里,

能引出茶魂。信阳毛尖的魂,就在这‘鲜、爽、醇’里。”阿水背着竹篓跟在她身后,

看她白衣掠过茶园,衣角带起的风卷着茶香,扑在脸上比镇上茶馆的新茶还清冽。

山脚下有片老茶园,传说是宋代遗留的,茶丛里埋着块界碑,

刻着“赵氏茶田”——当年宋亡时,茶农投河殉国,珠娘说,她见过他们的魂魄在河底哭,

“后来我用锁波珠的灵气养着这些茶,也算替他们守着根。”采回来的茶青,

珠娘会教阿水“摊青”,就摊在茅屋里的竹匾上,“得晾到茶叶变软,梗子能弯不折,

才算好。”她说这是“醒茶”,让茶叶把山里的浊气吐出来。

豫南人家春日有“炒茶”的热闹。茶农们凑在祠堂的大铁锅前,轮流掌锅,柴火要烧松木,

说能让茶香里带点松烟气。珠娘也跟着去,她掌锅时不用铲子,只用指尖在锅里翻搅,

茶叶在她手下像活了似的,很快就透出栗香。旁观的老茶农都惊了:“这姑娘的手,

怕不是有仙气?”珠娘笑着说:“是浉河的水养的,能懂茶叶的心思。”炒好的毛尖,

她会用棉纸包成小包,给阿水的老娘留着,“每日用浉河水冲泡,第一泡冲掉浮尘,

第二泡才出真味,喝着润喉。”老娘喝了半月光景,咳嗽果然好了,

逢人便夸:“阿水媳妇炒的茶,比庙里的圣水还灵!”秋分时,村里要办“祭河神”的古会,

这习俗从楚时就有了,只是如今添了茶事。头天,女人们要蒸“河神糕”,

用浉河的糯米、莲子、芡实,糕上嵌颗红枣,

像“河神的眼睛”;男人们则要去河里打“祭鱼”,必须是三斤以上的鲤鱼,说是河神爱吃。

珠娘蒸糕时,总往面里掺些碾碎的珍珠粉,“这样河神会更高兴。”她笑着说,

睫毛上沾着面粉,像落了层雪。而茶农们会挑出最好的“秋白露”毛尖,用红绸包着,

作为献给河神的供品,祈求来年茶事兴旺。祭会当天,河滩上摆着三张供桌,

最中间是河神糕和祭鱼,两边是茶农献上的新茶、渔夫晒的鱼干。族长念祭文,

用的是半文半白的古调,唱到“浉河汤汤,佑我家邦;茶香袅袅,福泽绵长”时,

珠娘会悄悄捏阿水的手,说:“你听,这调子和千年前楚国人唱的一样呢,

只是多了茶的念想。”祭典后,全村人分食河神糕,

孩子们抢着捡地上的碎珠——那是珠娘撒的,说沾了河神的灵气,能保平安。

栓柱就是那年冬天怀上的。珠娘的肚子渐渐显形,白衣下的曲线像揣了颗圆润的珍珠。

她总爱在月夜坐在老石磨上——那石磨是前朝茶农碾茶用的,磨盘上的纹路还留着茶渍,

珠娘说“吸了百年茶香,坐着暖”。她摸着小腹说:“水族产子,

要借三样东西:山之精、水之魂、人之气。”阿水便每日天不亮去震雷山采晨露,

装在竹筒里,说是“山之精”;正午划到河心取活水,那地方水最深,能看见河底的云影,

说是“水之魂”;夜里,他把自己焐热的鹅卵石裹进布巾,给珠娘暖脚,“这是‘人之气’。

”珠娘笑着接过,把石头放在枕边,说能听见石缝里山风的声音。豫南冬日冷,

阿水还学着村里媳妇的样子,给珠娘做“茶籽饼”——把茶籽榨油后剩下的渣做成饼,

最新章节

相关推荐
  • 我真的陪他淋过大雨整本 延伸 最终终章免费阅读
  • 四合院从五八年开始小说阅读
  • 未婚夫装0骗我感情 小说
  • 九零,妻子假死后我再婚小姨子
  • 镇天命
  • 烟火照夜白安馨
  • 月隐云间爱成憾
  • 爱在迟暮时姜紫涵林心晴篇
  • 爱如烟花,转瞬即逝
  • 十年无性姻缘我怀了孩子
  • 云本无心风起意
  • 仙尊被气哭了